本文目录导读:
在古代汉语中,竖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,它原本是对年 *** 子的称呼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贬义词,竖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度解析。
竖子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原文为“竖子不足与谋”,这里的竖子指的是年轻仆人,在古代,仆人分为男女,女仆称为“妾”,男仆则称为“竖子”,随着时代的发展,竖子逐渐成为对年轻男子的通称。
1、中古时期:竖子在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对年轻男子的贬义词,这一时期,竖子一词的含义已经从最初的仆人,转变为轻视、侮辱之意,如《红楼梦》中就有“这竖子倒会弄诡计”的描述。
2、近现代:竖子的贬义色彩更加浓厚,在近现代文献中,竖子一词多用于贬低他人,表示轻蔑、愚笨之意,如鲁迅在《阿Q正传》中写道:“竖子!你也配和我比?”。
1、竖子之徒:指竖子的同伙,有贬义色彩。
2、竖子之流:指竖子一类的人,也有贬义色彩。
3、竖子之心:指竖子的心思,含贬义。
4、竖子之腹:指竖子的肚量,含有轻蔑之意。
在现代社会,竖子一词虽然已经较少使用,但在一些语境中,仍可看到其贬义色彩,在 *** 上,有些人会用“竖子”来称呼那些不遵守规则、行为不端的人。
竖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,从最初的仆人称呼,到后来的贬义词,反映了我国语言文化的演变,了解竖子的意思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,丰富我们的词汇量,在使用竖子一词时,要注意其贬义色彩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辞海》编辑委员会编. 辞海[M]. 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9.
2、鲁迅. 阿Q正传[M]. 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1.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