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,祈求者,即那些在灾害面前祈祷、祈福的人群,常常被看作是天灾的“替罪羊”,这种现象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灾害传播机制,本文将深入探讨祈求者为何会成为天灾的象征,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祈求者在灾害面前的角色往往是社会心理的体现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祈福、祭祀等活动被视为化解灾难、祈求平安的重要手段,祈求者在灾害发生时,往往承担着一种期望被神灵庇佑的角色,当灾害发生时,人们往往会将灾难归咎于某种超自然力量,而祈求者则成为这种力量作用下的“替罪羊”。
在灾害传播过程中,媒体和公众的舆论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一些媒体报道中,常常将祈求者描绘成盲目、无助的形象,甚至将他们的祈福行为与灾害的严重程度联系起来,这种传播效应使得祈求者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,成为天灾的象征。
灾害发生后,人们往往会出现“幸存者偏差”的认知偏差,即过分关注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,而忽视那些尚未发生的事件,在这种心理作用下,祈求者成为灾害的替罪羊,他们的祈福行为被解读为对灾害发生的肯定,人们在面对灾难时,往往会产生“群体恐慌”,祈求者则成为这种恐慌情绪的集中体现。
灾害应对是减轻灾害损失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,在现实情况下,一些地区和部门的灾害应对能力不足,导致灾害损失严重,在这种情况下,祈求者作为灾害应对的补充,其祈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,从而成为天灾的替罪羊。
祈求者成为天灾的替罪羊,是由于社会心理、媒体传播、灾害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要改变这一现象,需要从提高灾害应对能力、引导媒体舆论、加强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,让祈求者在灾害面前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参考文献:
[1] 张华,李明. 灾害传播与公众心理研究[J]. 灾害学,2018,32(2):45-50.
[2] 王丽,刘洋. 灾害应对中的祈求者心理分析[J]. 灾害学,2019,33(1):78-82.
[3] 赵宇,陈思. 灾害应对中的祈求者角色定位及优化策略[J]. 灾害学,2020,34(3):56-60.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